道教拜先生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怎样拜师

      

        拜师是双向的,徒选师,师择徒,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师父找徒弟”,或者绝对的“徒弟找师父”。古时候拜师,师父要观察弟子的根性,弟子要观察师父的德行,师徒相处磨合三年到五年,两不相妨,方可正式登堂入室,拜师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寻师,在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中,人的本来面目都可以被掩饰掉。网络只可以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真正的拜师修行必须要当面传授。很多道教爱好者或初学者能够分辨真伪的能力并不高,所以在网络上寻找师父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古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些修行者与常人无异,说不定就在自己周围。


         王常月祖师在《龙门心法》中曾说:“大众,师父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财宝之间,只在乎这心一念真诚之内。你见哪个有道师父,肯妄传匪人;你见哪个高人访道,肯乱拜师父。大众,师父既不乱传人,则此师怀抱至道,以访高弟子。弟子既不肯胡乱拜师,则此人识见高明,留心着眼了。设使这一等不肯轻投师乱拜道人的,心空障碍,志在尘寰,眼界既宽,胸襟又阔,遇见那有道之师,自然眼外分明,说得出,识得透,一言半句,芥子投针,针孔相投了。设使这一等不乱收徒弟轻传妄授之师,遇见此等高明弟子,岂有不欣然合问,高谈阔论,妙诀真诠,微密之天机,精玄之秘谛,心传至道,口授天章的理么?”虽说道缘也是由自己缔造,但心急,是喝不了热汤的。吕祖师有云:“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积德累功,努力修善,勤苦不懈,日久必然感动高真,值遇真师,得入圣道。


“拜先生”,就是拜老师。这是道教上千年的传统。道教向来注重自我,口口相传。拜先生学道,既需时日,更重道缘。一个学道的人,刚进道门拜的师父就是本师。如果再需向别人学道,还可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本师只能一个,先生可以多个。无论是本师,还是先生,都要称呼师父。因此,一个道士,可能有好几个师父。相传黄帝就拜了七十二位先生。有九天玄女、西王母、广成子、赤松子、天真皇人、中黄子、岐伯等,大成至圣孔子曾师郯子、师襄、老聃。
道教的本师如同生我之父,而先生则是学艺的老师。过去道教丛林“官学”,也是集体在学堂内一起拜先生的。

先选定吉日吉时,客堂安排执事先布置好官学学堂。正中间挂太上神像,立“全真演教天尊”牌位,牌位后设师座,师座前置香案。

学生们分班肃立在官学学堂大门两旁,由学长、知客、二使者组成应请队伍,知客在前托香盘,学长在后、二使者并排随后,至师堂。

至师堂,知客放下香盘,学长拈香毕,三叩首。毕,向上一深恭揖,说:“某大师慈悲”,先生答:“慈悲请讲。”学长接答:“请某大师上座,学生有事回禀!”先生答:“慈悲”,便整衣出丹房。先向来者们一深揖,然后拈香三叩首,上师座。

学长上禀:“回禀某大师,素闻大师,才德兼备,道法高深,尤善......,经全体学员公议,于今日辰时,道众整衣,排班静候,举行拜先生仪式,特请您老移起仙座,驾临学堂,讲经说法,普度群品,功德无量!”

先生起身谦让,答:“慈悲,大众称扬,同赴法筵。”先生至香案前拈香叩拜后,知客在前托盘,学长在后,成一线,先生、二使者成品字形后随。至官学学堂,知客放香炉于香案,退至一旁,先生拈香三叩首登座。

学长先叩首,其他学生依次叩首,分站两旁。毕,学长出列,上禀:“请大师开示”。先生便说《开示》。


道家弟子拜师当做到十五条
 

作为一名修道者,其个人修持包含了各种威仪,如事师、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等威仪,更重要的是事师的威仪。
什么是“事师威仪”呢?
简单的说就是弟子如何亲近自己师父并建立对师父信心的相关仪范。这是很重要的,对每一个修道者来说这是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必须要牢记的。现在我们就将从古老的道经中节录出各种事师的方法,来告诉大家“事师”的重要性。
师父的重要性
在没有开始讲说各项事师的方法前,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师父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经云:道者师传。世间一切的得道者皆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获成就的。往昔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许逊从业于堪姆等等。《三洞众戒文》曰:“道经不师授,则行之不神”。太上道祖历劫度人,亦以师父的身份来教化世人,其《太清宝诰》云:“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这些都说明了师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就是不要把事师的各项仪范当成是某一些师父为了束缚自己的弟子而制定的条条框框,因为不是这样的。没有师父的教导我们将无法脱离生死的苦海,无法解脱无边的烦恼。没有师父我们甚至连“道”都无法知晓。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恭敬我们的师父。《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各项威仪的制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恭敬我们的师父,同时也在修炼自己。放下自己的高傲、习气,以恭敬心去修学,那是得道的捷径啊。将自己的师父放在头上是我们最好的依靠。
了解了以上的内容,下面将开始讲述各项威仪:
一、当敬师、畏师,不违师教
师父是历代祖师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师父而传承下来的。可以说没有师父就没有了道教的延续。历代的成就者都是经师传后,加以勤练才得以成就的。故当为第一戒。
二、旦夕,正其法服,执简朝本师、三师,如父母礼,若同居住,晨昏省觐,和颜悦色。
弟子每天在做早晚功课时,在坛前,应先存想自己的亲教师父;经、籍、度三师,在己面前,稽首礼拜,就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若与师父住在一起的,就应该在清晨和黄昏见师礼拜问安,要和颜悦色,不能大声喧哗。
三、至户当三声咳,不得纵横入。入户当在左边立,师叫坐不得便坐,语至三当坐。
弟子至师处,当咳三声以告知,现今当扣门三声。进门时当恭敬,不能大摇大摆,横冲直撞。进门后当站立在师父的左边,师父叫你坐时应推辞,但师父三次叫坐时当坐,不违师。
四、远师百里,一月一省;二百里,三月;五百里以上,一年。若师有疾病,老劣,他故,不依此限,书疏无限
弟子离师父百里以内的,当每个月拜见师父问讯一次;二百里左右得,应当三个月一次;五百里以内应当半年一次;五百里以上的一年一次。但是师父如果有病、衰老或其他什么事情,就不限与此了。书信得来往没有限制的。
五、省师,皆自斋,粮食所须、香油之属,悉不得损耗于师。
拜见师父得时候,当自备干粮等物,免得用师父的财物,增加师父的负担。现今的生活条件比之古时哟好很多,师父请食当食,但食后当供养师父。如师贫,则不当食,弟子应请师食。
六、弟子以时赏师,衣物药物、几杖巾拂、覆履瓶器、米麦果蔬,供其所须,勿使乏少。
弟子应该经常供养自己的师父,使师父所须没有缺少。
七、若与师住,当为师取藻洗水,当备藻豆、杨枝、皂荚,当为师拂牀席,次当为师襞叠衣服。
弟子在与师父一同居住时,应当每天为师父整理床铺和衣物,师父准备洗澡时应当预备好水和洗浴用具等等。
八、弟子往受经问,当作礼长跪。若解义不得,不应有怨意。
弟子至师处请问经法,应当恭敬作礼,长跪师前问讯。若师不为解义,心中不能生怨恨。当自忏悔,自己用功不足,所问非当,故师不答。
九、弟子与师言,不得高声大语。见师有过失,当于深隐处长跪谏之,不得在人前言师是非丑鄙。
弟子在与师父说话时,不应大声高叫,声音应谦卑和顺,音量中等。弟子见到师父有过失得地方,应该在没人时单独向师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得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师父得是非。
十、弟子不得唤师作道士,皆云家师。不得犯师名讳,若人问不止,下声答之。
弟子不能在人前直呼自己得师父为某某道士,只能说“家师”。应避讳师父得名讳,不能称师名,若人一定要问,当轻声回答。
十一、弟子事师,师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应恭敬,师与父母等同,不得自恃高贵,轻忽于师,其过不小。
如果弟子得年龄比师父大,不得自恃年高,轻慢师父,《明真科》中有严律,这个过错师很严重的。
十二、弟子事师,师若远行还,弟子皆当随路远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师至,弟子与师同行,不得践师影,慎之。
师父归来,弟子应当迎接,不能端坐,不去迎接,等待师父得到来。弟子在和师父一起同行得时候,应注意不要践踏师父得影子。
十三、师有疾病、灾厄,供侍左右,为功德,烧香礼拜,放生赎命,延年度厄,设斋行道。
师父的身体有疾病、灾厄的时候,弟子应该侍奉在师父的身边,并且要进行礼拜,放生,延年等科仪,为师父建立功德,使师父的身体早日康健。
十四、师亡,持服百日,心丧三年,殡诸山林,几棺布襄,举尸而已。造众福田,思念容止。
师父过世后,弟子应服孝,如待父母。穿丧服百日,守孝三年,既三年内不得有大的喜事,如结婚等。安葬时,弟子应抬棺。弟子在为众生造福,传法行醮时,应思念师父的形容举止。
十五、弟子受师法业,后玄德成就,为人所宗,皆当谦下,存忆本师,勿忘先恩。
弟子学习完毕后,道业成就,受万人敬仰时,提及师父时,应当谦逊卑下,存想意念师父,不忘师父的教导恩德。
以上一十五条,为弟子必行之事,略出于各道经。事师威仪的内容还有很多,弟子如要了解事师威仪的全部内容,当向自己的师父问讯,此处不再一一细述。今作一偈为结尾:
稽首皈命三宝前,
恩师功德如日光,
事师威仪当解了,
此中益利不可量。
三涂五苦如影随,
只有恩师能解脱,
无上法业何能成,
依师方能得大道。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